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丛林穿行者

 找回密码
 加入丛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转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作者:逆流之河)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1#
发表于 2011-2-2 04:24:57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0(6-8),23.9K,宿营4833M   
整五十天了,却是迄今最狼狈的一天,究其原因,雪的节点。    一天无照片,艰难前行。天空阴沉,大风裹挟冰雹时起。前路缓下且平铺,视野模糊也无妨,心里多少有些迷失感,全靠回望车轮印判断直行。唯一陡坡上演完美前空翻,顺坡溜一段,刹车早已真亦假,速度快,见一个沙坑,心想不妙,少顷前轮陷死,人被甩到空中。意识清晰,想着摔在沙土上没什么大不了。随即三百六十度前空翻落地,没有一丝卡带,就势爬起返身扶起自行车继续推行。稍后,才想起先前的流畅,一番自嘲,真是帅呆。   
下午七点过一条宽河,不再是小河小沟,四条主道,十多条小河岔,先探路到对岸,确定河底软硬分布。回程中,大风夹着鹅毛大雪扑面而来。恐怖的序幕终于拉开,雪不再干硬,而是着物即化的湿雪,衣物快速湿透,有如水捞。羌塘,不怕下雪,不怕刮风,可一旦进入雨季,雪变得又湿又软,加上大风裹挟着湿空气,挺不了几分钟就会把人体温抽尽。另外,湿雪也直接影响到地表变化,那就是沼泽和烂泥回归了。淌在回程的水中,挣扎着,是先扎营休息,等天气好转再过河?还是趁摸清了水道长痛不如短痛?答案是选择短痛。   
下身是水,一片冰寒,上身湿透,前方那鹅毛大雪封了视野,完全靠先前的GPS轨迹过河。半途便不支,浑身发颤,强忍着在水中推行。过河,即刻扎营,脱下湿衣,钻进睡袋,然后首次在内外帐之间生火烧水,来回三趟,一点五公里,体温低到极限。若论羌塘冻死,唯雨季风险最大,因为来不及防范,就可能在一场猛烈的冻雨湿雪中丧失体温。今日,天气的渐变,雪的节点,超轻羽绒服彻底进入了历史,换上劣质冲锋衣(此前50天只穿过一次),着装开始以防水为主。   
关于着装和气温变化单独简说了一段,后见文。


完美营地,西羌塘清澈湖一带(今日无片,借用去年)


野生动物乐园,和谐共处(今日无片,借用去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25:58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2#
发表于 2011-2-2 04:28:29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关于着装和气候
【气候与体感】
混沌但有逻辑,照顾好自己。   
此行羌塘横行高纬,只有节气变化,跨度4-7月份,海拔高于羌塘平均水平,世界屋脊之屋脊,地势西高东低,落差在400米左右。(不算阿尔金)。相同节气,东部雨水比西部多。小型风暴团频繁,区域性气候主因,夹杂冰雹,一天经历五个也不算多。从羌塘夜间温度来看,常年寒冬,从白天温度来看,四季皆有。通过近十年周边县市气象资料分析,推测羌塘腹地四月份夜间温度在-10℃--25℃间,白天温度则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常态均在0℃上,天气受冷高压控制,季风猛烈,湿度低,沙尘大,降雨为固态。羌塘后期进入雨季,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大,对流天气频繁,固态降雨变成湿雪、雪球、冻雨等半固态模式,夜间温度在0℃--10℃,极端可达-15℃以下,白天温度同样变化大,最高可达25℃。之前预测的温度变化通过实测是完全正确的,理性的,不夹杂超低温流言。   
今年,羌塘雨水偏多,温度偏暖,雪融性洪水和降雨共同引发河流失控。事后得知,昆仑山全线洪水,东侧格尔木市险些被上游水库冲决,西侧玉龙喀什河将淘金者围困,和田河也多年罕有的全程贯通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至于昆仑山中段则亲身经历了。   
羌塘温度一日最低点在日出前半小时,最高温度通常在下午四点至八点。这种温度的高低分布与高原大气密度和地貌引发的辐射变量有关。体感温度则富于戏剧性,最高体感在上午十点左右,即便前期四月份,多次可只穿抓绒。最低体感通常在下午,如此倒置跟风力变化有关,风寒效应是体感变化的主要因素。纵观全程,前期低温体感并无显著不适,后期高温反而有多次全天冻僵,原因很复杂,即有后期的湿度、河水、装备溃烂的影响,也有身体摄取热量过少有关。如果各用一个字来表达羌塘前后期的体感,分别是“冻”和“冷”,前期“冻”得手脚麻木、脸歪嘴斜,但没危机感,后期“冷”得浑身发颤,体温似被抽尽,随时呜呼。
【着衣】实用唯上,素色更好。   
此行着装很大胆,从专业角度来看很菜。也的确因减少负重而没带备用,吃了苦头。服装标准是按白天-5℃+八级风寒效应装备的,体感大致在-30℃左右,都为精品。可惜衣物在江孜县尽失,只剩身上所穿,随后极简(但并未脱离气温因素),在拉萨买了一套极星抓绒和非户外的超轻羽绒服御寒。夜间由睡袋和密封帐篷限制了空气对流,风寒效应指数小,比较容易掌握体感。   
前五十天着装:超轻羽绒服+极星抓绒套装+普通冲锋裤+普通内衣+GOX登山鞋+冲锋衣和救生毯各用一次。
五十天后着装:劣质冲锋衣+极星抓绒套装+普通冲锋裤+普通内衣+GOX登山鞋+救生毯用一次。       
可见,前期着装并不多,原因是运动状态,身体自身热量大,一旦静止时间超过五分钟,体感温度会明显下降,超过十分钟,那还是赶紧起来锻炼身体吧,好在休息时间都很短。   
衣物具体如下:   
超轻羽绒服:非户外,忘了什么杂牌,充绒90几克,春季款,非防水防风面料,前50天主穿,实际效果好,冲锋衣只套过一次,堪称奇迹。破洞多,用透明胶粘贴,第50天湿透后再没穿过,第58天丢掉。   
THE NORTH FACE冲锋衣:不到三百块,前50天只穿一次,套在羽绒服外,50天后主穿。携带劣质冲锋衣是考虑磨损因素,只当雨衣就行,岂知太假,失算。   
探路者普通冲锋裤:轻便型,兼顾热天,全程穿,第18天开始裂缝,后期连犀利哥也不会瞧一眼,原因与气候恶劣、盐碱腐蚀有关,材料明显老化,防水贴条最先脱落。   
极星抓绒一套:普通加厚型,全程穿,感觉不错。   
普通内衣:天气总体干冷,对排汗要求并不高,带两套,扔一套。   
探路者GEX登山鞋:有过四个月使用历史,很舒服,轻便,质量不错,全程穿。第27天鞋面裂缝,后期破的连犀利哥也不会瞧一眼。主要原因是没带备用鞋,过于单一磨损,加之盐碱腐蚀,牛皮面老化。正因破鞋破裤破衣,后期惨遭雨季蹂躏,险些废脚。有条件,要买最好的登山鞋,脚是命根子。   
洞洞鞋:轻便,质优,第58天过河时先后被冲走,因公殉职,默哀。   
袜子:一双普通厚袜,四双迪卡侬徒步袜,后期磨损严重,基本是光脚走出无人区。   
手套:一双薄抓绒,一双军厚,一双极星专卖店买的杂牌,五双白纱。9.9块的薄抓绒是最冷季的主力手套,杂牌(还是最贵的)保暖性还比不上薄抓绒,军厚手套后期为主。出无人区时,就只剩一支军厚。   
雪套:没用一次,雪大戴雪套也走不了,雪小戴雪套累赘,过河戴雪套还不如赤脚,陆续扔。   
迪卡侬抓绒帽:全程穿,昼夜穿,劳苦功高,现仅存的羌塘遗物之一(后期弃车逃命,装备基本全扔),可拍卖换烟。
      
360度遮阳帽:未用一次,第10天遗失,望捡到者拾金不昧。   
护膝:超市普通型,棉制,很好。   
护腕:一双连指型,全程穿,一双魔术贴型,未用一次,均该他用。   
救生毯:十元,效果好,用两次,不耐用,一场大风就把锡箔打得差不多了。   
魔术头巾:多用做汗巾。   
简易冰爪和护肘:第一天就扔。   
此行衣物最大杯具是衣物尽失,后期极简弥补,最大失误是没带双备用军胶、外裤,冲锋衣失算,袜子太少。如果驾驶越野车深入羌塘,自身热量少,衣服要加厚,不然会冷的骂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31:10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3#
发表于 2011-2-2 04:33:54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关于装备
装备永远是消耗品,不要被装备玩。   
装备体现对旅行计划的实施,很繁琐,仅束缚类就有6MM登山辅力绳、4MM登山辅力绳、1.5M魔术贴捆扎带、1M魔术贴捆扎带、20CM魔术贴捆扎带、硅胶弹力带、普通松紧绳、红头风筝绳、凯夫拉鱼线、两色缝补线、5号铁丝、2号铁丝、大号长尾夹、小号长尾夹、橡皮筋、别针、小快扣、主锁。所以只介绍部分装备,以供参考。   
美利达公爵自行车:入门级山地车,如果不是竞速竞技,足够好了。   
尼康D80相机:几年来的出生入死,更加证明了经典。至于镜头,利用好了,只发帖和杂志使用,和牛头之间并没有不可想象的差距。如果你想大幅输出展览,特殊摄影,镜头越牛越好,最好全幅CCD。   
佳能HF100DV再昂贵的家用高清始终是鸡肋。        
GARMIN60CSX困于GPS技术,后续产品往娱乐化发展,其核心技术未变,荒原旅行GARMIN60CSX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        
MSR耳语者油炉:省油,轻便,易维修,经典。        
HW1.5层单人帐:专为特殊环境设计,缺点自然也明显,就是结露严重,每天与冰同眠。质量超乎想象,全程帐杆无弯曲,帐布无破损,但防水胶条皆松脱,好在羌塘无液体雨,无渗透现象,相比价格,国外品牌也未必做的到。      
Ontrip防水睡袋:朋友的,质量好,同HW1.5层单人帐使用是绝配,否则麻烦大了。      
DEUTER防水驮包:防水面料皆易在低温下脆化,廉价的DOITE驮包稍加改装足以胜任羌塘恶劣环境,包括DOITE车首包。   
太阳能板:尽量自己组装,减少功率损耗,至于推荐,因物而异,但至少要有点基础电工知识,不然四处请教也是雾里看花。   
熊猫10×25MM望远镜:国产正牌就够了,除非军事侦察。又鉴于其重要性,带个好货更好,注意镜头畸变、边缘成像、通光量、倍数、分辨率、视场等。   
Nalgene水杯:一个好的水杯比水袋还重要,特殊环境下,广口比窄口好,透明比非透明好。      
Therm-a-rest防潮垫:从来不用好防潮垫,把它当做绝对消耗品。这次是借朋友的,效果好,质量优,但从舒适性和保暖性上来说并未有很大感触。但一个好防潮垫最大的问题是,质量太好了,一次艰苦的旅行结束后舍不得丢弃轻装行。        
fenix LD20手电:体积小,营地照明省电,三防,强弱光兼备,照明防身兼备。从实用角度看,一个好手电要比一个好头灯重要。      
Turning铲子:强力推荐,这款铲子找了很久,只有五百多克,钢口好,可当刀斧,紧急情况下有效防身,重要的是可通过安检。缺点是铲面小,煎鸡蛋都得小心,只适合土木工程不大的旅行。        
LED打火机:两块钱的那种,从性价比、功能性角度来说,它都是无敌的。尽量在高海拔县城购买,要磨轮的,此行带了八个,剩两个出来,送一个给朋友,他一听说是从羌塘里带出来的,利马还给了我。      
360度遮阳帽虽然在着衣一文里提过,虽然遗失未戴一次,但还是要再说一遍,目的是为不要因大意,或为证明自己去过高原、走过艰苦路线而把皮肤晒黑,事实上得不偿失,隐患很多。此行即便天再热,也绝不会脱手套、卷裤腿、露胳膊,忍点热是超值的。   
迪卡侬指南针:任何情况下都要带个传统指南针,电子罗盘不可靠。      
6MM登山辅力绳加主锁:在减轻负重前提下,一根6MM登山辅力绳足以保障你的安全,若懂些绳索知识,仅配合一把主锁,会让弱者变成强者。在减负前提下,绳索最适宜配置应是8MM+6MM登山绳。(绳索使用谨慎。)   
墨镜夹片:羌塘紫外线高,保护眼睛很重要。有可能多备一副,我的眼镜、墨镜都被冰雹打花的不成样子了。   
组合钳:必带。尽量优化修理工具,很多功能都是重复的,重量自然也重复了。        
12V电压表头:现代电子产品都是集成芯片,坏了就坏了,要么就是线路问题,一个电压表头足以排查线路,如果和太阳能配合,电池充满了一测就知道,省去大量充电电路管理。   
各种小仪器:尽量采集些气候、水文等信息,带着问题旅行会学到很多新东西。   
暂时想到这些,随意简说。装备跟个人习惯、线路有关,仅供参考。一分价格一分货自然不错,但大多旅行远未达到装备精益求精的地步,实用就好。对装备要有包容,没有什么装备能让人变成超人。有必要,就稍加改装,也没有什么装备是特意为每个旅行量身定做的。多和别人交流,但不能迷信经验,要以自我为中心。   
注:特殊领域必须专业装备,知名品牌质量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36:38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4#
发表于 2011-2-2 04:37:56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1(6-9),0K,宿营4833M   
天气未见好转,阴沉,冷风,身体还未缓过来,蜷缩到十点钟起来,依然裹在睡袋里烧水热身。烧水过程中,又吃起糌粑粉,已然成了常态,糌粑粉成了无法抗拒的零食。无需水,满嘴粉末,如果不加限制,可以连续吃掉二两,竟也不觉得口干舌燥。下午一点,多云,太阳时闪,裤子干了,鞋子阴湿,羽绒服还在滴水,穿上拖鞋,披上正式上岗的冲锋衣在周边溜达。   
原本只是溜达,稍微探下前路,没想越走越远……先是登上河边一座沙山,瞭望前方见是一片沼泽,于是下山往北查看有无硬土通往高地,以便绕过沼泽。下山,干河道,草地,小海子,河滩……大约走了三公里终于确定可借高地绕过沼泽。回程中,土坑里窜出一只狼,闪电逃遁,因为连脸都没看清,此类遭遇均未归入猛禽数据里,或许是只狐狸什么的。但被狼这么一闪,居然迷路了。上了沙山,沿山脊边行边往下张望,可怎么也找不到帐篷。由于昨日阴霾天气没有显著坐标,对岸一片稀疏草地不分彼此,营地附近地标物更没留心,导致俯瞰山下河道基本一个摸样。一会儿觉得帐篷在东,恒下心往东寻,觉得不对,又恒下心往西寻……如此反复数次仍没发现帐篷。   
又开始认为帐篷被沟壑土坎挡住,于是下到半山东西搜寻,即有视野又少阻挡,未果。又沿着河边滩涂东西搜寻,总能找到昨天过河车印吧,未果。   
真是见鬼了,心态有点失衡,胡思乱想着。如此一段短程,且有河道可循,怎么帐篷会找不到呢?糟糕的是,午后的小风暴团生成,那边一团,这边一团,雷声此起彼伏。再找不到帐篷会很纠结,睡袋、衣服都在帐外晾晒,更纠结帐篷会被风刮走,临走之前未有任何加固,溜达嘛。一片冰雹已经扫到了我,顾不得,再恒心,告诉自己,不能再疑神疑鬼、犹豫不决,一直走到河西端一个小冰湖,冰湖之上是一片沼泽,这说明,帐篷必在相反一端,但又不能百分百确定,纠结啊。再恒心一直往东,一直走,不管内心忐忑,反正见鬼了就见到底吧……六点多终于看见帐篷,真激动,那可是家,荒原里的归宿。   
好在没哪个小风暴团扫到帐篷,正庆幸,一股大风将睡袋吹了数米,离水咫尺,真险。折腾的够呛,甩掉拖鞋上的泥,躺在帐篷里一边干吃糌粑一边反省,到底缘何?至今仍无答案,在谜一样的河流边茫然徘徊数个小时。


    上午还未完全缓过来,依旧裹着睡袋烧水暖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39:47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5#
发表于 2011-2-2 04:42:06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2(6-10),18K,宿营4824M   
早行,推过沼泽边缘进入山地,眺望,真是英明决策,冬布勒山(东西转南北走向,孕育了若拉冈日、冈盖日等众多雪山)和五泉河之间的开阔地带皆是融化沼泽。山地遍布黑色火山石,点缀在浮土稀草间,土质干燥,底部干硬,发现多条野牦牛通道,追随一段。有段地貌类似连绵不绝的火山锥,确实不是,但遭遇那头搞笑野牦牛就在此处。牦牛堵在前面,我走就站,我坐就坐,我绕行就横堵,却无任何示警动作。我乐得顺带休息,他也惬意的继续晒太阳。通过外貌简单判断是一头衰老母牛,其诡异行为难以揣度。相持许久,见牦牛毫无让路的意思,便哄闹一番,这才懒洋洋的远去。   
丘陵缓上缓下,土质湿软,有局部陷土。今天状态一直不好,无力感,迷迷糊糊的,早晨就忘了装水,余水不多,过了中午就开始留意水源。五点多发现小河,近前却是泥浆水,又寻了相邻一条小河,还是泥浆水,所汇和所源的两处洼地皆如此。无奈灌了一壶水,想着一夜沉淀,晨用。   
灌好水不久,强对流天气袭来,三个大型风暴团相互拉锯。环顾周遭,一圈闪电,见此景便急速扎营,这般厉害的对流天气并不常见。刚顺风搭好帐篷,风向便猛烈掉头,夹着冰雹,骤然增大,帐钉瞬间便被弹飞,若不是手快抓住帐篷,被吹走就不会有往次好运气了。手根本抓不稳帐篷,身体倒进帐篷里压住,脚踩手按,帐篷变形,根本无暇顾及头顶滚雷是否会击中。如此靠身体压帐二十分钟才平息,作为帐篷,这是他经历的最大一场风暴。作为一款超轻单人帐,它要比我在这恶劣的荒原中承受的更多,当下,防水贴条已基本脱落,幸在无妨。


            绕过沼泽上高地,即纠结也很危险




冬布勒山下的消融沼泽,若从中穿越,会成茶几




山地遍布黑石火山石,土质干燥,浮土厚


搞笑的牦牛,我走他站,我坐他坐,我绕行他横堵


破烂的鞋子,还不是最糟状态,却让人已经很纠结了


从高地上遥看冬布勒山,他由多座六千米雪山组成,都差不多高,难辨主峰



强对流天气,用身体压住帐篷


帐篷连接处的防水贴条基本脱落,帐篷比我承受的更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43:43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6#
发表于 2011-2-2 04:45:53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3(6-11),17.3K,宿营4830M   
昨日风暴过后小雪稀拉,晨,铺了薄薄一层。泥水沉淀一夜后好很多,烧水过程中翻起一股土腥味,倒掉,掠了一堆薄雪重新烧水。今天的路很难熬,以为小雪,可越往前走雪越深,有些厚达二十厘米。偌小范围内降雪就如此不匀,可见昨日那场强对流天气的乖张。   
脚受累,湿雪变湿脚,冷的不行。丘陵之间的谷地充斥着沼泽,由于雪覆盖,很难分辨,最长的一段沼泽初探时还是大雪全封,刚探完路便融了很多,水溢,泥沙也软下来。不再是湿脚,而是鞋子灌水泡脚了。过了沼泽后绕自行车跑了几分钟,把脚找回来。自前天湿雪开始,灌水鞋泡脚就一直延续到出无人区,中间只有几天幸免,最初还倒倒水拧拧袜子抖掉泥沙,到最后就麻木了。整天都这样水路,一遍遍的无用功罢了,却为后期脚疾早早埋下了祸根。   
小风暴团一天几个,无视,应付不过来。但大风暴团就不行了,尤其临近晚上的风暴团,基本就地扎营,否则浑身湿透晚上很难熬。下午四点进入一片平坦湖床,经历了一个超强风暴团,先是天空黑如夜色,闪电闷雷不断,随后风头夹着冰雹涌来。第二次用救生毯把自己裹起来蜷缩在车子后面。没法测风速,太大了,冰雹密度也是罕见。找词汇形容当时的场景很难,那种感受只有亲历才能明白,真是天地间鬼哭狼嚎。很担心头顶滚过的闷雷击中自行车殃及自己,但实在没地方躲,也来不及躲,手都伸不出来。虽没测风速,但体感上绝对是最大的一次。十多分钟结束,雷声远去,此时地面被冰雹完全覆盖,真疯狂。   
不久离开平坦湖区,进入草地,冰雹稀落不堪,估计那场风暴团里的冰雹大部分都砸在我头上了。   
离风暴团四十分钟后遇见一头棕熊,非常有意思,近处才发现,对方似乎也如此,双方都有点催眠状态。棕熊慢腾腾的斜插一会,然后径直朝我走来,停车致敬,那熊便走到车前面,晃悠悠的,我也没绕行,前方不远就是双湖至阿尔金的南北线,便跟在后面慢慢推。那熊走一段回头等我一段,我默契的与之保持一定距离。那熊忽在坡顶停下,用脚掌拍鼠洞玩,我趁势休息。过了一会,熊不见了,我推到坡顶后发现他还趴在地上候着,却没了继续往前走的意思。没有理睬,但也万不敢超越他,便放倒车子,斜插向前方去找南北线,不过百米,就发现了南北方向的深车印。再看那熊,慢腾腾的起身走了。   
这几天怪事多,谜一般的迷路,搞不懂的牦牛,光砸我脑袋的冰雹,带路的熊。算下来,我和这头熊前后同行了近半个小时。以前就听人说过,熊会给人带路脱离险境,估计也就是这种夸张放大的巧合。   
到了南北线需要做一个很大的抉择,就是该往哪里走?   
当下,不存在什么逃生路线了,北上,南下,东进都差不多,只剩下选择。顺着南北线各探了几公里路(探路过程中一直担心那熊会把干粮给偷吃了),车印很清晰,至于前往何方难以决断,因素太多,轻重难辨。晚上想了很久,也没明白,反而乱了心智,就这么迷迷糊糊睡去。


过这片沼泽折腾死


破鞋子成了最大的障碍,那种灌水后的湿冷难以忍受,鞋子的轻便性更无存了


小冰雹团很多,在荒野四处游荡


一场超强风暴团,想测风速,手伸不出来,同时也担心会成为引雷体



很玩味的棕熊,彼此相见时都有点催眠状态


见他径直走来,一紧张,手一抖,跑焦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47:19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7#
发表于 2011-2-2 04:48:51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4(6-12),0K,宿营4830M   
昨夜迷迷糊糊睡去,中途迷迷糊糊被闷醒多次,胸口如压巨石,喘不过气来。再次被闷醒时,见天亮了,但帐篷上明下黑,用手一推才知被大雪埋了。这是此行遭遇的最大一场雪,深度三十至四十厘米,帐篷周边更深些。后怕,帐篷下面被大雪完全封死,内部只有一个小透气窗,半掩着,冰雪又封了一些。简单计算,夜里帐内氧气含量比珠峰峰顶还低,这还不算二氧化碳的致命影响。半夜被闷醒多次居然浑然不觉大雪,熊都不理我,若被闷死这可怎么跟自己交代。   
上午都被困在帐篷里,远处有牦牛在雪里扒草,这过得什么日子。   
下午往东探了一段路,然后回来仔细研究,最终确定了行往何方,答案是南下。且听三个方向当时的分析,一是东进,计划沿沱沱河从唐古拉乡出来,直线340公里,直线150公里可能有牧民,200公里可确定有牧民,就算解脱了,然后顺大路出去。二是南下至双湖,直线250公里,由于南北线南端牧民非常深入,所以直线90公里就可确定遇到牧民,算是解脱了。三是北上阿尔金,没研究,只有两个模糊的信息,有硬路和在直线200公里的阿奇克库勒湖可能会有个“小饭店”。(以上均直线距离,和实际行路有差别,仅是技术分析,当下方位多格错仁强错西北角。)   
不选东进,是因为要穿越多格错仁强错和可可西里山脉最高峰岗扎日之间的泽水地带,(注意多格错仁强和多格错仁强错是两个不同的湖,一南一北,相距90公里),之后还有一片相连的低洼湖区,此季可以想象一片沼泽,如果遭阻没有方向可遁只能退回,这就需要足够的食物做保障,以及心态和装备状况,显然做不到了。   
不选北上,是因为对阿尔金没多大兴趣,就像罗布泊,觉得过分热闹了。阿尔金资讯很丰富,探矿的,捞卤虫的,自驾穿越的,后勤保障徒步的,包括丁丁和老苟去年的首次羌塘穿越……因压根就没想到会从阿尔金出来,所以即没做这方面功课,也没设计线路。两个有用信息,一个硬路早知,二是阿奇克库勒湖可能会有个小饭店,丁丁游记中记载。(实际上“小饭店”是风尘口大阪下面的回民帐篷,为淘金探矿人服务的,一直以为在阿奇克库勒湖附近。)   
选南下,因为一周左右就能遇到牧民,获得补给,然后从设计的长峡河路线翻过冬布勒山沿沱沱河出来。即便外星人把所有牧民掠走了,也可相对轻松的从双湖出无人区。   
从三个方向分析可知,南下安全容易,伸展性大,北上未知风险多线路长,东进季节因素影响太大,没有回旋余地。   
最终结果,大家已知,是走了最纠结的北上路线出来。人生,往往最后走的路都是最不想选择的路。


夜里大雪差点闷死,太不光荣了


下午天气依旧不稳定


这就是可可西里山脉最高峰冈扎日,也是西藏和青海的行政分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50:20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8#
发表于 2011-2-2 04:53:25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5(6-13),6K,宿营4803M   
晨,穿上湿鞋子,需要一点勇气。决定南下前往多格错仁强寻找牧民,除了想获得补给,还希望能搞件裤子和一双鞋子。大雪还封着路,困难的不是雪,而是薄雪下的冰水,所以每一步都很揪心,水直接渗进鞋子里。脚冷的厉害,身体也是,整天微颤颤的。小沼泽遍布,有些露头,有些被薄雪完全覆盖,所以确定前路非常重要,尽量控制鞋子在渗水状态,若是灌一鞋水,便是最煎熬的体感。   
天气阴冷,下午五点坚持不住,扫了一片雪地扎营。吃糌粑粉,拼命的吃,把最后几瓣大蒜消灭掉,撑得人很难受。多天来都是这样,无法控制,一直撑到人弯不了腰。   
早期糌粑的吃法是做成糌粑粥,目的是可撑大肚子,减少饥饿感,流食也易于消化,另外,热腾腾的加了辣子的糌粑粥,能给身体快速提供额外热量。现在不行了,不仅得有热粥,得有货真价实的干货,还得有填补欲望的零食。


稍低洼处便成了积水沼泽


雪地推车,冰雪会粘住制动,但要比软泥好清理




薄雪下是层冰水,每一步都很揪心


五点便难支撑,扎营暖身


最后几瓣大蒜,留影纪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0:55:26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89#
发表于 2011-2-2 05:00:01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6(6-14),6.5K,宿营4805M   
上午,一片泽国,以及一条条不知何时冒出的小河,走的很艰辛,下午两点多进入多格错仁强错东岸的草地,状况才稍微缓解些,大车印也重新出现。回望来路,河水中央有一条红带,是刚被冲入河湖中的红泥水。彼岸岗扎日左侧的三座奇特山峰清晰可见,分别是天台山,白象山,还有一座火山残骸,没有名字,但自从三天前初见到八天后都一直围着它绕圈,缘分颇深。这三座山就是北上阿尔金的必经之路,也是可可西里山脉最典型的一段火山地貌。   
顺着车印沿湖南下,途中被一头牦牛尾随,也是难以揣度,不细说。没多久就被宽阔的五泉河挡住了去路,车印戛然止住。河畔有许多未开封的矿泉水,对岸隐约有几个油桶,用望远镜还能看见水中有一个红色车顶,推测是东风六驱卡车,行话叫“炮车”。四月份一定有越野车队穿越双湖至阿尔金,事后得知,的确有两支越野车队分别对穿了双湖至阿尔金。   
这条羌塘东部的南北线所谓第一次汽车穿越是2005年,两支队伍,也是对穿,一支民间队,由北向南,旗帜“人类首次无后援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一支中科队(CCTV全程媒体),由南向北,旗帜“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这就撞车了,两支队伍同时对穿可可西里核心地带,谁是第一了?自然是拥有话语权的,当然民间的也可以申请吉尼斯(民间队的确先到达双湖完成穿越)。闲说瑞典人Corax 和Nadine早在2003年就用自行车的方式穿越了此线,47天,37天无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为此做了个纪录片,名字叫《太累了》。2009年,丁丁和老苟作为中国人首次用自行车方式穿越此线,36天,18天无人,获得当年《户外探险》金犀牛奖。   
这条线之所以走的人多,因为相对易,还能戴上若干无人区的帽子。我最初也是设计此线,见热闹了就放弃。   
沿五泉河往西寻找早期地图上的过河点,一路泥泞,旱獭和鼠兔却是四处乱窜,多如牛毛,从未见过如此景象,可能是被大雪憋了两天全出来晒太阳了。到了地图上的过河点,水的深度和宽度不足以推车泅渡,更重要的是河底冻土化开,两脚陷人。再往西探了一段,是河湖沼泽,更难逾越。当时没带丁丁去年的穿越轨迹,不知他们怎么过河的,事后查看,他们就是从之前的过河点通过的,日子只比我早23天而已。更恨了耽搁二十天进羌塘。被淹没车顶的车子于四月五号遇难,那时河面还是厚冰,只是运气不够好。   
晚上考量许久,两天来只推行了十多公里,这路没法走。眼前又是条大河,如果豁命也不是没有过去的可能,但是过去之后了?至少还要横切汇入多格错仁强措的三条大河以及大片的湖盆沼泽。除非弃车徒步(当日探路就走了二十公里,徒步通过性要强很多),当时还非底限,便很快打消这个念头。不过雨季羌塘的确超出预测,加上今年雨水多,更是一副吃人面孔。   
最后决定掉头北上,从阿尔金出去,这是最后一个选择,没法拒绝。从地理上分析,或许北上是条出路,因为要翻越数道山脉,属山地貌,沼泽大河会少很多。


  喜欢这种小冰雹云,也是荒原游荡,随意江湖


    没有名字的火山残骸,和它缘分颇深,半个月绕它240度。


     白象山,一块突兀的岩石体,很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1:03:13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0#
发表于 2011-2-2 05:06:20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没法逾越的五泉河


东眺多格错仁强错,冷暖色调相宜


车印旁扎营,做起拦路收费的营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1:07:15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1#
发表于 2011-2-2 05:08:32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7(6-15),15.2K,宿营4860M   
掉头北上,再无选择,所以定下心,再难都得坚持下去,时间也禁不起反复折腾了。轻车熟路,很快进入天台河谷,眼前景象,大吃一惊,宽阔的河床充斥泥水,而四天前到此探路时还是清水山涧,河岔跳脚就可逾越。之后四个小时,在泛滥的河床里只推行了两公里,看来北上也被理想化了,甚至更糟。还是心存幻想,顺着天台河翻上可可西里山脉就好了,如此继续坚持。   
过河的主要问题是无法看清河底面貌,只能用脚一步步踩,从而确定是稀泥、软沙、石砾。河道中间的滩涂同样无法凭借外貌分辨软硬,有些看似石砾硬底,却是比稀泥还软,有些看似漫水稀泥,却是硬如水泥,当然,有时又和外貌完全吻合。一切没了逻辑和规律,每步都要用脚踩探。   
泥似胶水,粘性大,车子被陷几次,把驮包卸了都很难把轮胎从陷泥里拔出。宝贝似的拖鞋先后殉职,一次过大河道,水急,脚一抬,鞋子被冲走了。一次陷在稀泥里,脚一拨鞋子留在原地,顾不得,赶紧把车给弄出去,回来捞鞋子,连影都摸不着。拖鞋丢了,对过河打击是非常大的,这才刚开始。


    前轮陷死,驮包取下都难拔出来


   
   没有逻辑和规律,这稀泥状硬如水泥


河谷往上变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1:19:16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2#
发表于 2011-2-2 05:11:55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8(6-16),6K,宿营4872M   
河道满溢,无法通行,只能推上山依河而行。山顶俯瞰河道一片红色血腥,传说中的正宗红泥河,想要过此河,首选要克服半米厚的淤积泥沙。当时,已经意识到途径错误,(地图和地貌都有误导),应该在河道左侧前行,所以一直寻找河道窄处过河(窄,水流大,淤泥少)。就像某个朋友看照片时说,水没有想象的大。高处俯瞰的视野的确容易迷惑人,我也因此从山上两下河道,皆有被骗之感。   
第一次下山,近七十度推下,很爽。用光脚探河,深度,河底面貌。探河又出现几个新问题,一是狭道里的水流更急,河水皆雪水融化很冷,急水如风寒效应放大了水的冷度,每次探河也就几分钟必须上岸暖脚。有过惨痛教训,某些淘金者过浅河,因脚冻麻无法站立,竟被过膝的水活活淹死。二是光脚在石砾河底无法发力,跟碎玻璃似的,这也是拖鞋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混凝土”,一旦陷到膝盖深就很难拔出来了,等着被冷水终结吧。《可可西里》中流沙是被艺术化的,可怕的是那种泥沙混合体,类似混凝土,轮胎陷20厘米就很难拔,更何况人。并未探到对岸,水至大腿基本就无法站稳,失温更快。尝试一次性推车过河,很冒险,豁出去,被水流冲翻,十来米,脚踩到硬底赶紧上岸,宣告失败。然后再七十度推上山,寻找下一个两山之间的窄道。   
第二次下山,又是被迷惑,到了河道近处看了一眼就觉得胜算不大。探了半个小时河,没有通路,光人都过不去。最后一次还是冒险策略,推车强渡,豁出去,也许就成功。一直循着先前探路的轨迹过河,撑到离对岸几米的地方,接着水底是一道沟壑,自行车瞬间失控,侧翻,人被斜压着,一脚一脚的撑,撑到硬地,赶紧上岸暖身,宣告失败。接着再上山,难度最大的一次,局部八十坡度,推到三十米高处垂直无法再上,也不想回绕山顶,便横切山坡到缓处。横切前,休息了很长时间,心中不断默念,小心,万分小心。近八十度,坡面是一层松散的片岩碎石,脚下几十米即是河了,若一失脚基本就控制不住了,所以小心,万分小心。   
横切最难的一段后,好很多,连着切过两座山,下到另一谷底。河道非常窄,试探一下还是过不了河,心情很糟糕,身上冷,天气坏下来,天色也渐晚,便扎营,等着明天早晨低水位时再过河。   
很累,找水很尴尬,身依大河却不能饮用,太浑浊。滩涂上找到一洼水,清澈,估计是积水沉淀,烧开后竟是碱水,苦涩不已。推测洼地原本就盐碱渍沉积,水被污染,于是又找了一处洼地,淡水,却有些混。晚上吃很多,积蓄力量明晨过河,谁知……


眺望天台河谷,血腥一片,远处就是天台山,很像千层雪雪糕



与此山平视了,由南向北,很远就能看见这座山,朝他走,进入河谷,翻越可可西里山脉


白象山近影,很优雅


两座喜欢的山的合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 21:13:49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3#
发表于 2011-2-3 10:04:56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59(6-17),0K,宿营4872M   
晨醒,听见帐外一片流水声,出来一看,大惊,昨天的窄道不复,扎营的滩涂被洪水围困,赶紧收拾装备推出水域。这个打击太意外了,河道在一夜间扩宽四倍,还险些把帐篷冲走。让晨水位低时过河的想法见鬼去吧。   
天气倒是很好,把驮包里湿透的东西拿出来晾晒,也是盘点。辣椒酱彻底没了,茶叶剩两小块,盐也剩一小把了,其余的紫菜什么的早就没了,(搞不明白,怎么一下子消耗这么快。)压缩饼干剩五包(2.5斤),可恨当天又吃掉两包。闲说这压缩饼干很有故事,2006年6月20号生产,保质期4年,意味着3天后饼干就过期了。先前就发现这个问题,找老板,他说阿里干燥,饼干没事,我也就没再纠缠。快过期,饼干确实没事,但结块严重,有些需要用铲子才能砸碎吃,有些漏气,稍许变味,总体来说,没出多大乱子。   
下午携带GPS、地图轻装上山前往天台河上游探路。地图很有意思,天台河上游有个近九十度的拐弯,直行是条季节河百流河。到了两河交叉处才发现,所谓的长流河天台河很小,季节河百流河则一片宽阔滩涂,望而生畏。先前判断是正确的,百流河是岗扎日等数座高大雪山的汇流,怎么可能会小于可可西里山脉为源的天台河了。但此时已经更难过河了,顺着天台河翻越可可西里山脉。(地势上,对岸草坝,此岸山地死角。)从百流河源头绕过又绝无可能。在山顶上坐了很久,这才深刻意识到此时的羌塘才是绝对无人区,没有探矿的,自驾穿越的,淘金的,盗猎的,出风头的……   
回到营地,继续不停的吃糌粑粉,虽然食物如此匮乏了,但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欲望。往往打自己一巴掌后没多久又忍不住抓出半碗糌粑粉舔吃,此时的状态接近本能,就是吃,像猪一样的思维。至于过河,我还是幻想着明天水位会退去,这是唯一的选择,便是等待。


                  
                       晾晒饼干,当天又吃了两包


               
         晾晒茶叶,最后两小坨


            辣椒粉(酱)彻底没了,很怀念辣的味道


     纠结,烂裤子和倒数第二双袜子


                  红河水,刺痛感


   水位标示,每一小时更新,最后逃脱和详细的水文记录有很大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3:19:35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4#
发表于 2011-2-3 10:08:49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0(6-18),0K,宿营4872M   
水未退,反而又涨很多,典型的雪融性洪水,跟降雨无关。   
等待,继续等待,谁也不知要等到何时,非常煎熬,那种感觉就是日记上的N个感叹号。为了抵挡食物的诱惑,时而爬上山顶睡觉,晒太阳,走神,眺望,听歌。有时也会走远些,没有目标,只有让自己动起来,才能分化低落的情绪。   
天气总体好,但几场冰雹还是难免。   
能平地活动的地方就是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峡谷死角,铺垫着很多火山石,有许多土红色的,还有些硬草根,对植物了解不多,但藏北很多牧民会用它引火。


        背倚可可西里最高峰岗扎日,至山脚直线距离约25公里。


            红色的火山石,块头比黑色的都稍大


                   夕阳漫步,顺着河水一趟又一趟


                       被冲刷下没多久的沙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10:01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5#
发表于 2011-2-3 10:11:33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1(6-19),0K,宿营4872M   
第四天了,堵在峡谷死角里。等待就像抽烟,让人难以在恰当的时候放手。如果有足够的食物和香烟,这或许是一场不错的度假。如果可随意的抽身,旅行也许就没那么深刻了。的确,对前路失去信心,觉得走不出去了,但在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从未动摇。很矛盾,即觉得走不出去了,又不认为会消亡于荒野,那是一种什么状态了?就是混吃等死。(本来想形而上的描述这段心理,觉得又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就是混吃等死、胡思乱想而已。在搞不明白宇宙边界和量子空间前,我们总是会将世界复杂化。)   
下午开始为突围做准备,将世界简单化,就是此岸到彼岸。将车子调整一番,清理掉两个驮包,使之轻便快键。在清理其中一个驮包时,居然在夹板里发现一块德芙巧克力,哦的神啊,吃完巧克力,又把包装纸给舔了个遍,那“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原来是有前提的。   
肚子闹得厉害,再次欣赏水波星空,然后整夜失眠,胡思乱想,很危险的情绪。



             从山坡眺望帐篷,每天N次随意溜达


             清理掉两个驮包,简装准备


             如果不在山上和河边,那一定在帐篷里舔食糌粑粉




                  黄昏中河流,只涨不落


        壮观云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12:54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6#
发表于 2011-2-3 10:22:20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2(6-20),5.4K,宿营4891M   
河水一直未退,已不抱希望,这样的等,逐渐失去了意义。必须有所行动,不然真混吃等死了。有了几天的水文资料,虽然水一直在涨,但有其自身的小规律,就是下午5点钟左右是水位最低期。这似乎不符合逻辑,但事实大于臆测。中午开始在下游的一段河道里踩探,首先沿河每隔一米左右距离放块石头,目的是要确定河水中的位置,岸边石头就像经度,而维度靠相邻步数记录,确定河流硬底、水旋、沟槽、软泥的准确位置非常重要,光靠记忆是不行的,也是致命的。岸边再置一锚点,身系绳子,顺流斜切。到下午四点左右,终于像下跳棋似的到了对岸,极度狂兴奋,太不容易了。赶紧打包装备过河,这时发现自行车爆胎了,见鬼,这几天根本就没用过车。顾不得,先将驮包一一渡河,最后推自行车时还是被水冲翻,好在有惊无险。   
未先补胎,换上备用的,谁知走了不到百米又爆了。只好补胎,再查看外胎,发现触地的地方有一道四厘米的裂口,没带备用外胎(有点不可思议),只好用那副不曾用过的护腕加铁丝包扎外胎,勉强能用。   
装上轮胎,没走多远,又漏气了……先前极度亢奋的心情再难寻觅,臆想着羌塘真要留人啊。之前的62天里就补过一次胎,两个裂口,而今天两个小时内补了四次胎,六个漏气点。这才刚开始,自行车轮胎正步入崩溃的边缘。   
晚上,终于来到天台河通往可可西里山脉的谷地入口,累得没心思想明天,但情绪不再低落,总算动起来了,只要上山就好走了。


          轮胎步入崩溃的边缘



             没有备用外胎,如此外科包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23:15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7#
发表于 2011-2-3 10:25:29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3(6-21),14.5K,宿营5013M   
早晨切过天台河沿右首走,左岸是沙漠化地貌。没多久下起大雪,湿雪,一大早的,没法理会,只希望下午能有好天气,只要扎营时不浑身湿漉漉就行。深入河谷,堆砌着密密的黑色火山石,棱角尖利,随处积水,主河道又把谷地割成一段段,因此只能推上山坡前行。路烂雪湿,一片蒙蒙,遭遇几只棕熊,都是在逃窜时发现,包括野牦牛。很有意思,视野模糊,动物混杂在黑色的火山石中,随着我的脚步临近,冷不丁的,东一头西一头逃窜,怪猥琐的样子。到了山嘴尽头,转下河谷切到对岸,过了数次河道,淤泥少,水急,不深,乱石河底,扎脚。赤脚探路很纠结,表面凹凸的火山石和稀疏的针茅草与人为难,天气又十分的糟糕。   
过了下午四点,天气才好起来,上游河谷大涨,只能沿岸湿地推行,沼泽坑遍布,期间淌过N条小河,很杯具的发现,只要是条沟,就一定大水泛滥,这些沟只算是次流的次流。轮胎又慢漏气,补了几次胎,心情沉重。六点半,撑不住,趁太阳大好扎营晒鞋。


          晨,切过天台河


            

              迷雾般的推行在河谷湿雪烂泥中


            铺满黑色火山石的河谷



到处山涧,只要是条沟,就一定凶水


                  六点半就扎营暖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27:08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8#
发表于 2011-2-3 10:29:59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4(6-22),0.8K,宿营5020M   
凌晨大雪,一直到早晨九点停,百般聊赖,很难控制情绪。趁太阳出来,又去处理轮胎,刚补好一个,另一个地方又漏气了……差点崩溃。这是没有想到的,轮胎老化的如此严重,瞬间似的走向衰亡。只带了十三四片补胎片,三天时间就剩最后一片了,补胎胶水也危在旦夕。解决的办法就是轮胎充一点点气,只要不干瘪就行,生怕又触及轮胎脆弱的神经。   
中午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吃了,坚守了四年,只过期两天,吃的时候笑出来。决定继续往前,不能再这样耗着。一路冰水,比多格错仁强错湖盆区的严重多了,坚持了不到一公里又遇大河阻挡。此河是天台河上游和一条支系的汇合处,堵得人哪里也去不了。赤脚探河数小时,上上下下,主河次河,太急了,水底大石多,到大腿就没法站稳,水寒的也厉害。   
到了六点钟,停止折腾,抓绒裤湿的厉害,随便一绞两碗水。躺在帐篷里状态不好,担心又似前几日,水只会一天天的涨,所谓的晨时水位低的想法彻底见鬼。查看轨迹,离十天前扎营的地方直线距离只有24公里。反而清醒了,这是场持久战,像高手对决,活得长的人才是最终胜利者。   
再次清点粮食,只剩下五斤左右糌粑,比乒乓球体积还少的盐巴,一点茶叶,三两左右的酥油。计划吃十天,撑到鲸鱼湖,想象着那里游人如织,牧民如星,牛奶做成的湖,糌粑堆成的山。十天到底能走多远?真的没底,但心态忽然好的过分了,走一天是一天,实在不行就弃装备。现在回顾,那天是个很重要的心态转折,破罐子摔到底的耍泼。



               大雪,大雪,大雪,虎,虎,虎






                        处理自行车,差点崩溃,人



       不到一公里又遇洪水,纠结


              沿岸来回探河,脚印相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31:24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99#
发表于 2011-2-3 10:32:29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5(6-23),10.6K,宿营5024M   
昨夜,身体非常不适,熬到凌晨两点入睡。醒得较晚,八点,见大地冻得非常硬,令人无法相信的是河水退去的只剩底子,青石裸露,溪水潺潺,冰凌充斥,轻松踮脚就可以过河,神助。没吃饭,趁着水退地硬赶路。走在硬邦邦的河床上,对比过去几日,太不可思议了。硬地坚持一个多小时就开化了,前两小时走了3.5公里,剩下6公里耗到晚上,一直跟沼泽挣扎。   
中午到了可可西里山脉“山口”?连绵的大丘陵,杀机四伏。见过烂地,没见过如此烂的,那种烂不在视觉上,而在每一次落脚之后。看似正常的地面,一脚下去就像踩在豆腐渣里。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冻土消融?见过,但没见过这种。整片大地都是外焦里嫩的豆腐渣,野生动物也仿佛瞬间消失,不见一个,很恐怖的感觉。   
经验归纳,表面有碎石的沙砾地最陷,反而看上去水汪汪的稀草地是硬底,如果遇上表面有龟裂的红土就得小心了,它可能是妆术高明的稠性泥沼,陷过膝盖就难以逃脱了。过冻土消融地带,必须先用脚探,太软的不行,稠性大的反而有过去的可能,以前山地经验发挥了作用,就是短距离冲刺,飘脚,胆大心细。重点是控制距离和身体瞬间的平衡性,如果一口气没冲过去,不好意思,有的折腾了。(无路绕的情况下尝试,有危险。)有个案例,羌塘之前和朋友去林芝,一道浸水沼泽,四米左右吧,我在前轻松过去,鞋面都未沾泥,并告诫后来者要快,不要思前想后的。一个朋友很勇敢的做了反面教材,陷在沼泽里,人拉不出,后被木板搭出。这个案例说明什么?沼泽里没有支点,低头找下脚点是大忌,挑来挑去都一样,时间稍长就加速了重力下陷,再一挣扎,完了,形成重力怪圈,两脚越陷越深。   
车子屡次被陷,说严重的一次,纠结到底。绕陷地,见一块干硬的平坦地表,迅速把车推过去,完了,一脚陷脚踝,二脚陷半小腿,三脚弃车撤人,粘性太大了,再不撤来不及了。随后试着靠近拖车,无效,反而把地越踩越烂,地下水都踩了出来。再试着靠近自行车连边都摸不上了,周边也被踩得走样。折腾够呛,都考虑弃车了。但装备要弄出来,找了那十块钱的救生毯和两个防雨罩铺在地上,一番折腾,好歹把包弄出来了。再看垫脚物早没影了,光救生毯铺开就两平方。这时,自行车远远的就不能靠近了,放驮包的地方踩了几脚后也无法立足。转移驮包后,用铁丝套上绳子圈在自行车上,拉拽,车子移动了,后轮却被拖出……总算把自行车弄出来。   
遇到大面积深度沼泽就没办法了,没有技巧可言。途中两次大洼地,都对自己说过不去了,等明天上冻再走吧。经过反复试探,还是稀里糊涂过去了。遇过几次险,总之一陷到膝盖,利马倒地匍匐出来。这种沼泽是典型的冻土消融加雪水浸泡,其冻土表层融化,深处依然是常年冻土,所以那种《可可西里》流沙性质的很难存在,但一样致命,陷过膝盖就不要挣扎了,伏地出来。   
过了五点开始下山,真正到了可可西里山脉另一端,依然是条混浊的河,岸边、山野极度陷人,顺着一条野牦牛安全通道才下来。天色晚了,扎营地难觅,地太软太烂,不经踩。



     大折腾,弄出自行车,还能发现之前的垫脚物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33:35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年度活动
3 次
活动
138 次
红花
6 朵
注册时间
2006-11-6
经验
635 点
帖子
1401
100#
发表于 2011-2-3 10:35:09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D66(6-24),18.7K,宿营4886M   
收拾好东西,帐篷下是一个窝,地软人压。上午阴雪,下午四点钟后天气全面转好。上午唯一半小时太阳很神奇,那是顺着一条漫河进入一个山谷,此谷名曰兔子沟,兔子未见,却是小花绿草硬地,河水清澈,山石有型,非典型羌塘地貌,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行路。太阳也神奇的露出来,似乎在补偿上午的水泽蹂躏。快捷而舒畅的出了山谷,进入向阳湖的领地。北上阿尔金就是翻越数道山脉和其间的湖盆区,先后是可可西里山,向阳湖区,红泥岗,围山湖区,长蛇岭,桃湖区,昆仑山,从而进入阿尔金鲸鱼湖区。   
从向阳湖西侧环绕,路不再是想象的软烂,除去探路行程差一点就到20公里,很久没有这个速度了。湖西侧是水坑类型的沼泽地,边缘很硬,但难绕圈,方位需要把握的很准。很多旱獭,冷不丁的从土窝里窜出,也有狼,或许狐狸,均没看清脸,速度太快。湖西北侧通往围山湖的方向,再度出现大量的黑色火山石地貌,其中发生一件趣事,在一片火山石窝里,蓦然看见一只奇异动物,第一反应是火鸟,火鸡,总之是鸟类,再仔细一看,是只直立站着的肥大灰兔,吓他一下,玩什么COSPLAY扮鸟。   
顺着一条清水河进入宽阔谷地,一个完美营地,帐篷正对岗扎日背面,终于逃脱他的雪融洪水,可惬意观瞻了。本想以庆祝的借口舔点糌粑粉,被控制住。中午路餐自昨天被取消后,的确更加力不从心,整天就靠不到八百大卡的糌粑热量维系。控制的代价就是晚上开始失眠,满脑袋都是美食,想的流口水,想的凌晨前必然无法安然入睡。


        记忆深刻的一段行路,非典型羌塘地貌


           战争与和平,车轮与野花


回望可可西里山脉和向阳湖


逃脱岗扎日的雪融洪水,终可惬意观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3 2:36:16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丛林

Archiver|手机版|丛林穿行者 ( 粤ICP备18155597号 )  

GMT+8, 2024-6-15 15:14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